南通民主党派大都建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,从六十年代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内乱开始,导致了各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。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才开始逐步恢复了组织活动。我作为南通民主党派恢复活动初期的一名机关专职干部,亲身经历了机关办公条件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。我要以自己亲历的故事,向改革开放40年致敬。 ——办公场所,越搬越好南通党派恢复活动初期,党派机关办公地点比较分散,南通民盟、民进和致公党在丁古角34号(即现在八仙城所在地)。由于那是一所民宅,虽然环境不错,但不适宜作机关办公用房,除用于会议、会客、文印、传达等住房外,每个党派仅能分配到一间房作办公之用。因当时党派刚恢复活动不久,成员人数也不多,日常使用场所尚可应付。1997年1月,原丁古角所在地块被三银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拆迁,兴建八仙城步行街。经多方协调,最后决定党派自找办公场所,临时过渡。经多方联系,我们最后在起凤街4号找到一间权属城西文化宫的房屋作办公用房过渡。该房屋面积仅10多平方米,室内除放4张办公桌外,其他功能就无法安排了。当时条件十分简陋,在这种情况下,坚持了一年。到1997年12月,经市委统战部多方协调,党派机关搬进段家坝8号办公。那时我们民进分到两间办公用房和一间小会议室及一间储藏室,各方面条件有所改善。到2003年以后,党派机关又进行了搬迁,安排到青年西路38号(港务局大楼)。这次搬迁,6个党派全部集中一起,所有办公桌椅全部更新。各职能部门都有专属用房,同时还设置了主委室,各家也有了专用会议室,办公场所宽敞明亮、焕然一新。到2012年党派机关再次搬迁,进入工农南路88号海联大厦(即现在的办公地)。这次搬迁,对主委、驻会副主委、秘书长和各部室均配置了固定办公用房,安排更合理、环境更优美。党派机关办公场所五次搬迁,除一次过渡房外,可以说一次比一次都有改善,一次比一次好。 ——人员编制,纳入规范南通党派恢复活动初期,机关没有专职干部。当时市委统战部派出两名中共党员协助党派开展活动。后来各党派分别选调自己的成员到机关工作。我到民进机关时,专职干部连我只有3人,而且编制、职级都不明确,直到市民进第三次会员大会后,民进南通市委才开始对专职干部进行任命,但分工也不明确,当时有句话,叫分工不分家,大小事情一起干。至1998年中共南通市委组织部、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草拟了民主党派《职位说明书》,明确了各民主党派机关干部人员的职数、职位、职级,并规定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项目、工作标准、职位代码及转任和升迁方向。我们民进机关当时确定了8个编制(其中附属编制1人)。从那时开始,我们党派机关专职干部编制定编后,职务、职级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,在用人管理方面走上了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的正轨。 ——经费拨款,逐年增长南通党派恢复活动初期,刚开始,南通民主党派在财务管理上没有独立的账号和开户银行,也无专职会计,所有经费暂由统战部代管。当时除人员工资外,另有业务费和特别费这两项专用经费,分别由地方财政和各党派省委划拨,并明确规定业务费属开展活动之需,特别费属财务无法报支的部分(如无正式发票的支出)。后来各家省委不再下拨特别费,将此项经费并入业务费,统归地方财政划拨,党派也有了专职会计,从此,每年党派经费下达后,由市委统战部党派处牵头,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配。随着各党派组织发展的进程加快,成员人数不断增加,每年财政部门下达到党派的业务费均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增长比例。目前各党派业务费总额与恢复活动初期相比已经成倍地翻番,为党派正常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。 ——办公设备,持续更新南通党派恢复活动初期,机关办公设备少之又少,当时文印室仅有一台铅字键盘打字机和一台手动油印机,而且还是几个党派合用的。会议室内座椅也是类似于学生用的学桌凳,室内降温仅为两只吊扇。谈到交通工具更是无从说起。随着时间推移,党派机关办公设备逐年进行了添置和配备,文印室先后有了电脑打字机、自动速印机、复印机、传真机,对外联系也由一部电话发展到一室一电话,电脑也达到人手一台。此外,通讯联络也有了现代化手段建立了网站,设立了网址和邮箱。各科室桌椅旧的全部淘汰,一律进行了更新。冬、夏两季室内配备了空调进行控温,多年前各党派均已配齐了公务用小车。此情况一直保持到车改前才结束。总之一句话旧貌换新颜。 回顾过去,南通民主党派恢复组织活动的40年,欣逢我国改革开放的40年。在党派机关建设中,办公场所的变迁、人员定编的规范、经费的逐年增长和设备的持续更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,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扎实推进和不断完善。我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,发生在南通民主党派机关中每个人身边的小事,汇聚起来就是一则十分感人的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