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基层动态 > 文章

我会会员荣获全国“圣陶杯”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


时间:2013-10-18    点击: 次    来源:    作者:0 - 小 + 大

 

(本刊讯)由民进中央教委、叶圣陶研究会、《中学语文教学》杂志和开明出版社联合发起的“中华‘圣陶杯’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”,多年来为加强广大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,提高其研究水平,推动中学语文教改,发挥了良好的作用。第20届圣陶杯论文赛,以“深化新课改”为主题。民进江苏南通启秀中学支部宣传委员葛德均老师的论文《语文教育“三性”刍议》荣获一等奖。

附:获奖论文

语文教育“三性”刍议

江苏南通启秀中学  葛德均

(邮箱:jsntgdj@163.com  电话:13301483652

作者简介:葛德均,19632月生,江苏南通人。本科学历。中学高级教师。南通市市直学校学科带头人,南通市骨干教师。出版专著《语文教育散步》,发表语文及教学文章200多篇,文学作品60多篇(首)。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工艺与语文教师的修养研究。

内容提要:极致强调语文的工具性,忽略或遗忘其人文性,是急功近利的。语文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,它必须将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。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,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,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,始终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,让学生学会学习。对于这一良好愿景,必须落实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中。语文教育者要善于以“自主学习”为切口,探求培养学生“语文学力”、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。

关键词:人文回归  主体参与  自主学习

长期以来,对语文工具性的极致强调,忽略或遗忘其人文性,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。语文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,它必须将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,因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。在教学过程中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,始终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,让学生学会学习,并将这一良好愿景,落实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中。简言之,语文教育要注重“三性”:人文性,主体性,自主性。

一、人文回归:语文不仅仅是工具

语文人文性的忽略或遗忘,导致学生主动性、创造性的消失和个性的泯灭。新的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》(实验)对语文的课程性质作了合理的定位:“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,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,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。”这为语文课加强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。

(一)教师与文本:树立人文榜样  注重人文感悟

沿用教育行业的“杯水”和“桶水”之喻,语文老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外,还要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,讲课时才能旁征博引,左右逢源,除了巩固旧知识外,还须与时俱进,勤奋学习,不断拓宽视野。教师具有无可替代的威信,教师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。从这一角度讲,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教师手中。语文教师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,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产生山高海阔的敬仰和引领。

都说天下文章“情”“理”二字,共同筑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。语文教育中,不能撇开“情”、“理”而只对作品作毫无生气的语言解剖。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,教育者先要仔细揣摩文章所蕴含的人文要素。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。或涵咏体悟,整体感知其精妙,像陶潜“观其大略”式读书;或字斟句酌,仔细推敲把玩,感知其精髓;或将二者结合起来感受精妙。

(二)阅读与写作:力求人文关怀  讲究人文选择

长期以来,我们丢掉了语文阅读的优良传统,放弃了诵读,而只是字词句篇地肢解,无美感可言,令学生生厌。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上回归传统,注重诵读,这为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提供津梁。教师切忌越俎代庖,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体,突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,只需在关键处予以点拨,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。

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,包含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。因此,作文应是学生最能自由挥洒的天地。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尽量少给框框,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,应放手让学生去发挥。体裁上、形式上不拘一泥,只要是学生发自内心,语出真情,言之成理,则善哉。作文讲评也不能模式僵死,须因人而异,因文而异,评分模糊化,可由等级代替具体分数。评语多用鼓励、具体且中肯的话语。学生自由了,他才能展开翅膀飞翔。

(三)课堂与课外:体验人文情感  拓宽人文空间

单一的应试教育使语文课堂没有活力,产生“鸡肋”之窘。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,我们要让学生在美的陶冶和愉悦中完成学习,使语文课散发出浓郁的人文芬芳。如讲《雨霖铃》一文,引导学生欣赏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”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”的动人场面,可配以《梁祝》、《再回首》等乐曲。学习史铁生的《我与地坛》中回忆母亲的那部分内容前,先播放满文军的《懂你》,舒缓优雅的音乐,真挚朴实的感情,一下子就会使学生产生共鸣。

“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。”要培养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,还需要课内外结合,因为语文课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。语文老师可以跟其他科目老师联手,尽量找到语文知识和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汇点,使学生融会贯通。课堂内外,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说、辩论、采访、参观、评论等方面的锻炼,他们便会在喜欢的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。

二、主体参与:撩拨学生探寻的触须

新课标指出,“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,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”。换言之,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,始终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,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。聪明的教育者就善于撩拨学生探寻的触须。

(一)注重“预习”与“引学”,让学生在发现中参与

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作家鲜明的个体情感和个人风格,这种独创性为每一个阅读个体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。因此,教师应创造各种情境,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,放手让他们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,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,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。

课前注重预习。笔者坚持让学生做到“明、读、圈、释、分”五字诀,收效很好。所谓“明”,就是结合各个单元前富有文采的导语,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。所谓“读”,可以是默读,可以是朗读,要因文而异,灵活掌握。所谓“圈”,指在阅读过程中,要学会圈点批注。所谓“释”,即查字典,解释圈出的字词。所谓“分”,指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,对课文结构进行划分,理清全文的脉络,使自己对课文结构有一个明晰的印象。这样,学生应该可以做到有所知、有所思、有所疑、有所得,逐步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,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。

课堂注重引学。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,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,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直观教学,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,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,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,促使学生乐于参与。学生有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理解,有他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,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以自己的大脑替代学生的大脑,而应该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,调动情绪,激发想象,从作品中发现使自己动情的和开启自己心智的精神体验。

(二)设计“提问”与“导疑”,让学生在探究中参与

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、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手段,又能开启学生思维、调节课堂气氛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。教学过程中,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问题,在启发、质疑、解疑的过程中,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,并参与解决问题,探索研究问题。

    爱因斯坦说过:“提出一个问题,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:“行是知之路,学非问不明,发明千千万,起点在一问。”这些话都深刻地说明了学生质疑问难的重要性。课堂教学中,课堂上,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,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发问。教师应该积极引导、热情鼓励学生从“敢问”发展到“善问”。这个变化过程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、扶持他们的热情,都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,给以热情的赞扬与鼓励,以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。

() 激发“思维”与“探究”,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

中学阶段,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,表现欲旺盛。在课堂教学中,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,引进各种活动形式,如辩论会、赛诗会、模拟采访、知识竞赛等,努力使不同层次、不同类型学生的表现欲都能得到满足,保持愉悦的智力情绪。不管什么活动形式,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,还促使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深入地思考,使文本的思想性得以延伸,还要使学生个体之间可以更好地互相交流、互相启发,从而共同探索,发现新的东西,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,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

课堂教学是有限的,课外活动是无限的,教师还要勤于动脑,想方设法,开拓学生主体参与的空间,帮助学生养成主体参与的良好习惯,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向广度和深度拓展。

三、自主学习:学力成长的应然途径

新课改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、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为目的。就语文学科而言,要注重培养学生的“语文学力”即学习语文的能力。语文教育者要善于以“自主学习”为切口,探求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。

(一)“自主学习”的愿景诠释

所谓“自主学习”,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。对于这一良好愿景,必须落实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中,才能成为学生的“自”、“主”能愿:

自主学习的学生行为是“自由”的:不唯上,不唯师,不唯书本,畅所欲言,无拘无束。自主学习的学生行为是“自信”的:我行我能够;给我一个机会,我可以创造精彩;给我一个希望,我可以成就辉煌;给我一个支点,我可以撬动地球。自主学习的学生行为是“自励”的:跌倒了,我会重新爬起;成功了,我会再接再厉。自主学习的学生行为是“主人”的:学习是我的事,老师不会代替我,我也不让老师代替。自主学习的学生行为是“主体”的:自始至终,我贯之以学习的全过程;从头到尾,我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。自主学习的学生行为是“主动”的:不是要我学,而是我要学;不是只学不问,而是又学又问;不是依赖着老师不放,而是松开了手自己走。

陶行知先生指出:“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,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。”新课改要求我们明确这样的学生观和教育教学观:今天的学生,是明天的主人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教师不可能、也不应该代替学生学习;学生是学习的主人,教师只能是、也只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;教育不是或不仅仅是“给予”和“告诉”,教育应该是或更多的是“获得”和“感悟”。换言之,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,倡导“自主学习”,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力的发展。

(二)“自主学习”的追求旨归

自主学习所追求的旨归亦即学生的学力目标,应该是三维的:知识与能力,过程与方法,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。在行施过程中,我们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予以精细:

1、会阅读。我们要求学生自主阅读,并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阅读习惯。学会用圈、点、批、画等方法做好阅读笔记,学会做生活笔记和资料卡片,会充分运用分析、归纳的方法,系统整理所学知识,做到融会贯通。

2、会听课。在听课前按照不同内容、不同层次要求,认真做好预习工作。在课堂教学中,主动参与,积极开动脑筋,勤于思考,理解讲授内容,弄清教师思路,掌握重点难点,使听课效率大大提高,事半功倍。

3、会思维。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将所学内容通过分析、综合,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,解答各种疑难,形成系列化、系统化的知识,能通过比较、归纳、演绎等方法,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,养成勤思维、善思维的好习惯。

4、会计划。它包括会合理安排使用作息时间,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出学习计划,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,会合理协调各学科的学习等。

5、会管理。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管理,有利于把学生带往更高的语文学力层次。学生学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,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将语文教学管理权还给学生,语文学习行为就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。

6、会发展。现代社会呼唤现代化的人,其根本在于提高个体的内在素质。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个性鲜明的自主发展的人才,从教育的内在价值出发,让学生在一定的规则下,张扬个性。

(三)“自主学习”的达成路径

1、施行“交往式”课堂教学

    把过去那种单一的呆板的“报告形”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为多样的灵活的“沙龙形”课堂教学组织形式,增加师与生之间、生与生之间、师与师之间的多向交流,创设一种宽松,民主的课堂氛围,将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充分调动起来。

2、拓展“个性化”课堂活动

放大语文课堂的外延,拓展全方位的课堂设置,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、能力、特长,组织和开展相应的研究课堂及兴趣活动,让学生在交往中完成角色自主表现、角色自主认定、角色自主实现,从而获得过程情感体验和终端成功喜悦。

3、建立“开放性”保证机制

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爱好自由选择选修课老师与相应的课程;允许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后转移兴趣,再度选择;鼓励学生参与有关课程活动的计划制订与管理并交流评价;欢迎师生的角色易位,真实地进行情感体验;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个性化、创造性的活动;扬长避短地进行学生整体素质和学力的评价。

总之,语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只有立足于人文宗旨,围绕学生主体,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自主时空,让“世界”成为学生的“课本”,而不使“课本”成为学生的“世界”,才能使“语文学习”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,外化为学生的自我行为,晶化为学生的自我品质。

参考文献:

[1] 葛德均. 语文教育散步[M].合肥: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.01

[2] 谢贤扬. 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[M].重庆: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.08.

[3] 姚文蔚. 行知教育论著百篇 [M].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.07.

上一篇:花朵的事业 文化的涌流

下一篇:我会会员获得中国名家书画研究会院士、国务院国礼特供艺术家称号。

地址:江苏省南通市工农南路88号海联大厦718室  |  电话:0513-51015956  |     网站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