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13-05-29 点击: 次 来源: 作者:0 - 小 + 大
严少标
我是来自南通市通州区的民进会员。感谢民进南通市委给了我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,参与交流并分享其他会员的调研成果。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课题,它涵盖了人才培养、考试招生、管理制度、办学体制、现代学校制度等多方面。我在学校一线工作25年,现在从微观层面,仅就我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作一个简要的汇报。 我所在的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创建于1952年,地处西亭、四安、兴东三镇交界处,是通州区唯一一所校址不在镇区的农村中学。学校1995年升格为江苏省重点中学,2004年首批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。这样一所在通州硬件、软件都不占优势的学校,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,保持办学的活力与生机,主要还是得益于我校1990年代试行的“国有民运,两权分离”的办学体制改革。 一、关于我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概况。 1、起步早。1993年,省教委出台《关于选择少量学校试行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的意见》(苏教研【1993】1号),为了贯彻“意见”精神,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增强学校自主办学的能力和活力,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和教育运行机制,原通州市确定我校试行“两权分离”改革。这一改革在南通市是最早的一家,在省内都是排头兵。 2、讲规范。1993年,我校经通州市人民政府批准(通政办发【1993】59号文),试行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,资产归国家所有,办学权交给承办者。实现两权分离改革后,学校由江苏综艺集团(前身为南通绣衣时装集团公司)和西亭中学联合办学,建立西亭中学校董会管理学校。通州市教育局与校董会、集团公司与学校分别签订了协议书,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。根据协议,改制后学校全民所有制性质不变,西亭中学成为独立的办学实体,参照民办学校的办学机制运行,实现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,获得了在招生、教师聘任、利益分配等方面相对灵活的自主权。自1993年以来全省各地先后确定了20多所中小学、职业中学和幼儿园进行“两权分离”的试点。在试点中探索出四种模式:苏州模式、西亭模式、职教模式、幼教模式。我校成功的改制经验,作为一种模式对全省学校改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。 3、获肯定。1993年,我校作为江苏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,被选定为综改会议现场,我校“两权分离”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受到省、市教育行政的高度重视和评价,原省教委称之为“西亭模式”。时任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感言:“西亭中学改变了贴在政府身上的办学模式,实行了社会化的办学体制,为农村学校开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先例。”时任副省长张怀西(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)在视察我校时欣然题词“校企合作共育人才,经教联姻比翼齐飞”。《江苏教育报》1993年11月17日和1994年11月23日先后在《播种希望的工程》和《在改革中发展,在试点中完善》中作了报道。省教委主办的《调研通讯》(总第43期)刊登了对我校试行“两权分离”改革的专题调研报告《把立足点放在转换机制上》。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、《成才导报》(2006年4月)等新闻媒体也先后作过专题报道。 4、趋完善。“两权分离”改革后,我校按照上级教育法规不断探索和完善“两权分离”改革。1996年根据苏教电传【96】1号文件精神,向南通市教育局申请举办了民办公助性质的黄金中学。是年开始招收初中学生。在《民办教育促进法》和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》等出台后,学校更加重视规范办学行为,按要求进行整改。做到了“四独立”,即独立法人,独立的校园、校舍,独立实行经费核算和人事管理,独立进行教育教学。学校收费和人事管理参照民办学校有关政策执行。符合《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意见》(苏教法〔2005〕2号)的相关要求。 2006年7月,南通市教育局发文(通教发【2006】46号、通教职社【2006】11号)对我校的办学机制予以确认,并指示将黄金中学整体并入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。 5、快发展。我校改制18年来,教育教学等各项事业获得迅猛发展。学校办学档次提高,成为江苏省重点中学,国家示范高中,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;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,2000年以来高考综合评估在省内一直名列前茅,在通州获“五连冠”,社会声誉日益增强;学校固定资产、事业规模都10数倍扩展。学校由占地不到50亩,18个教学班,学生不足千人,固定资产不满千万的农村学校,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学校。目前,学校占地面积11.11万㎡,建筑面积约1.2万㎡,固定资产过亿元。现有66个教学班,学生3400多人,教职员工335人,拥有2名全国优秀教师,1名省特级教师,30多名南通市或通州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,南通市、通州区名师培养对象14人,中学高级教师95人。 6、形象好。“两权分离”体制改革使我校快速发展获得了先机,良好的运作机制使我校有序发展获得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。《人民日报》2005年7月29日第一版发表了题为《南通均衡公平办教育》的文章,肯定南通近五年来的办学成就,文中特别称赞“西亭中学10年前是通州市一所普通农村中学,现在发展为占地12万平方米的国家级示范高中,一届又一届农家子弟从这里以优良成绩走出校门。当地农民高兴地说,‘好学校’办到家门口,用不着把孩子往城里送,帮我们省钱了。”我校在通州区百姓中赢得了很好的声誉,社会评价高。 二、关于我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反思。 2011年1月27日,江苏省教育厅、江苏省监察厅出台《关于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结果的公示》,将我校重新划归公办体制。这样,我校进行了18年的体制改革告一段落正式结束。回眸我校体制改革的进程,成绩可圈可点,有目共睹,但也确有一些地方值得研究与反思,现在进行必要的梳理,可以作为今后学校体制改革实践方面的借鉴。 1、 企业“管理权” 的管理权限到底有多大?说是“所有权”与“管理权”分离,企业如何来行使管理权呢,这是一个现实的难题。由于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工作有着很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,不可能按照企业的模式进行运作,企业也无法无力派出专门的教育管理人才来管理学校。实际上,学校仍然是由政府派出的校长在进行管理,“管理权”仍然留在政府手里,这样企业并未真正取得并行使学校的管理权,企业所拿到的仅仅是学校发展的“出资权”以及由此衍生的部分特权,积极性有限,难以持久。 2、学校体制改革的“红利”怎样分配?学校进行体制改革,政府给予的是一些政策上的优惠;而企业则必须有一定资金的投入。在1990年代,教师的工资及福利相对较低,学校建设的投入也相对较少,企业尚且能够承受。当时政策允许招收择校生,从而使学校有了一定的收入,但是企业并未参与这一利益的分配。改革“红利”的直接受益人是学校,最大受益人是地方政府。对企业来说,只有投入,没有产出,参与学校体制改革的激情大大减低。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,学校硬件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,教师工资、奖金的逐年提升,更是让企业知难而退,望而却步。所以,针对这种校企合作的体制改革,如何保护企业的利益,如何保证后期的跟进,为改革不断注入活力,这是体制改革进程中必须考虑并且予以解决的问题。 3、怎样保持教师对学校体制改革的认同度?改革早期,企业一定程度上的投入,政府给予的相较于公有制学校的特殊政策,学校“两权分离”体制的改革,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,又促进了学校的大力发展,教工也从中获得了比公有制学校要大的利益,这一改革是受到欢迎的。但是,后期,企业中止资金投入,优惠政策逐步取消,公办学校工资绩效的有力保障,让教师对学校体制改革有支持,进入怀疑,直至渴望回归公办。所以,学校体制改革受到大小政策的掣肘,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。 尽管“两权分离”体制改革终告一个段落,但是改革带来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仍将发挥一定的作用。随着“校企合作”企业方——综艺集团的发展壮大,我校将从原来的“合同制”中走出来,建立松散型的有效合作,学校将综艺集团作为学生德育基地、社会实践基地、科学教育基地,并创建以综艺股份为基地的“创业文化教育”江苏省课程基地,运用综艺的创业与成长史教育学生,利用集团的光伏、龙芯等子企业作为学生生涯体验基地;同时在探索学校扩大教育开放中利用综艺的海外资源优势,寻找合作办学、国际交流的有效途径。 教育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基层学校,可把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有机结合起来,允许试,大胆闯,给基层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实验权,更多地吸收中小学校长教师参加,从而营造“勇于创新、宽容失败”的良好氛围。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历经18年教育改革的求索和积淀,不仅发展了自己,优化了形象,创造了特色,提升了品牌,丰富了内涵,而且为学校谋求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今后,我们愿作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学校,为南通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和发展进行探索和实践,增加成色,增添亮点! |
上一篇: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
下一篇: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